不耍“小聪明”,方为大智慧
编者按:为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,更好地发挥宣传载体作用,公司网站《纪检工作》栏目开设了《党纪法规》和《廉洁文化》两个专栏,其中《廉洁文化》专栏设置了《理论》和《文化》两个子栏,欢迎大家踊跃投稿或荐稿。现将5月21日《中国纪检监察报》第二版发表的题为《不耍“小聪明”,方为大智慧》评论员文章转载如下,供大家学习使用。
不耍“小聪明”,方为大智慧
梳理许多贪腐案件会发现,几乎所有违法犯罪的干部或多或少都有个致命的毛病—耍“小聪明”。
对我党的历史有了解,就会记得毛泽东、邓小平都曾严厉批评耍“小聪明”的人和事。这方面的论述不少,很容易找到。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警告党员领导干部,“不耍任何小聪明,不搞任何小动作”,干这种事,最后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。这样的告诫,可谓意味深长。
“小聪明”在日常生活中多是贬义——圆滑而不宽厚,伶俐却总想投机,机灵而不走正道。耍“小聪明”的毛病,对一般人而言,还不能算什么大错误。但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,从政治品质角度看,就不是小问题了。尤其是当“小聪明”在政治生活中“耍”起来的时候,问题很大,影响很坏。
如,有人吹牛浮夸,芝麻大的成绩说成与泰山同高,数据造假、成绩造假,使得少数地方或部门的工作往往是“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”。有人狐假虎威,今天说与这个大领导是朋友,明天说和那个名人是同学、同乡,没有不认识的高官显贵,没有搞不定的难事大事,“满嘴跑火车”。有人逐利争名,绿豆大的好处面前争得你死我活,吃点芝麻大的亏就觉得“比窦娥还冤”,见好处就争先恐后,见困难就退避三舍。有人搬弄是非,张嘴就是“路边社报道”,聊天就是“坊间传言”,不说话则以,说话必是添枝加叶、蜚短流长。有人好搞小动作,见别人有成绩就想抹黑,见同事进步就下绊子、使阴招,见不得别人好,嫉妒别人好,容不下别人好,破坏别人好。
有人还把耍“小聪明”的表现归纳成一排关键词:“投机取巧”“钻空子”“好卖弄”“一点亏不吃”“得意忘形”“占小便宜”“琢磨小事”“只看眼前”“想走捷径”“自以为是”“侥幸心理”……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语境下,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,那些落马官员的身上,通常会有上面所说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,有些甚至是年深日久的、下意识的习惯动作。没有走捷径的想法就不会跑官要官,没有侥幸心理就不会笃信“撑死胆大的,饿死胆小的”等鬼话,没有得意忘形的迷狂就不会讲排场摆阔气,没有“一点亏不吃”的执念就不会吃喝玩乐样样都想花公款。
没错,耍“小聪明”的坏毛病,其实都与官员蜕化变质有内在联系;如果不注意“三观”矫正、党性提升,这些问题只能会随着职务升迁而愈发突出。
不用讲大道理,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懂得“小聪明”不是真聪明。以“小聪明”作为想问题、做选择的前提,是认为自己比别人更聪明,并且只要“耍”,就可以得到额外的、比别人江南(中国)的好处。问题是,这种自以为比别人“更聪明”的想法百分之百是自欺欺人。趁机捞一把就神不知鬼不觉了吗,编造一连串谎言就掩盖事实埋葬真相了吗,做了不光彩的事就船过水无痕吗,订立攻守同盟就能密不透风吗?“人在做,天在看”——在组织面前,在群众眼里,真相永远无法掩盖,事实终将水落石出。
从许多老一辈革命家的谆谆告诫中,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经验教训中,或许我们更应该体会到党员干部“以德为先”的深刻含义,认识到党性修养与人格提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。
什么是大智慧?明其事而达其理。什么事理呢?不悖自在人心的公道,服膺表里如一的法则。老老实实、规规矩矩,不耍“小聪明”、 不搞小动作的领导干部,未必事事顺遂、风光显赫,但大多深为组织信任、深得同事喜欢、深受群众爱戴。而那些热衷投机钻营、耍“小聪明”的“能人”,其实工作和生活大多并不健康也不安宁,一旦越过“红线”、践踏了党纪国法,不论再怎么精密算计,结局都会是“没有好下场”。
相关链接:吉粮资产,吉粮资产管理公司,江南(中国),吉林省粮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,/